西服体育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赛事中心

文章内容

中国排球赛况-中国排球联赛新消息

tamoadmin 2024-08-22
1.上海女排引热议!这是出什么事了?2.中国大学生排球联赛的获得广泛赞助3.女排夺冠,中国排球能迎来商业化转机吗4.中国女子排球联赛的发展5.国际排联公布了新世

1.上海女排引热议!这是出什么事了?

2.中国大学生排球联赛的获得广泛赞助

3.女排夺冠,中国排球能迎来商业化转机吗

4.中国女子排球联赛的发展

5.国际排联公布了新世界排名,中国女排的排名怎么样?

上海女排引热议!这是出什么事了?

中国排球赛况-中国排球联赛新消息

上海女排引热议!这是因为上海女排的一个签约让全中国都对之表示不满。在上一个赛季获得了亚军的上海女排并不甘心,他们想拿下这个赛季的冠军,所以上海女排也做出了重磅引援,砸下了398.09万人民币将韩国名将金钦景签了下来。签下金钦景对于上海女排实力确实是有所提升,但是这样398.09万人民币的高额就让人很不满了,因为国内很多优秀的女子排球运动员都没有这样的待遇,这是极其不公平的。

金钦景的加盟能够提升上海女排的实力吗?

金钦景是韩国女子排球国家队的主力,金钦景在韩国女子排球国家队中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而且,金钦景有着很不错的身体素质和一定的身体优势,金钦景可以给球队增强硬度,也可以成为球队的一个极具杀伤力的武器。上海女排在上一个赛季是中国女子排球联赛的亚军,实力是有的,而引入了韩国名将金钦景之后,上海女排的实力也会大增,这会让上海女排更加具有争夺新赛季中国女子排球联赛的竞争力。

金钦景值得上海女排砸下398.09万元的天价吗?

金钦景转会到上海女排的转会交易,算的上是在女子职业排球中的一个重磅转会了,转会费也是天价,金钦景的转会费高达7亿韩币,折合成人民币是398.09万元。这样的一个天价对于上海女排来说,他们并不会觉得不值。因为他们急需要提升自己球队的实力,让自己的球队在新赛季的中国女子排球联赛中去争夺冠军。上海女排做出这一天价转会的原因,也是因为上海女排在上个赛季中屈居亚军受到了刺激,而金钦景是一个很好的即战力,她的加盟会让上海女排更有进攻力。

国内球员可能会因为不公平的待遇而不满

在中国国内的女子排球联赛中,女排的国内队员待遇可以说是很一般的。而上海女排引入了这位韩国的女球员却耗费了巨资。这可能会引发国内球员的不满,因为中国女排的很多队员都是世界级别的,是要比很多国外球员优秀的,但是待遇却没有比自己弱的人好。

总结

上海女排想要提升球队没有错,但是上海女排也要调节好队伍的关系,毕竟排球不是一个人的运动。

中国大学生排球联赛的获得广泛赞助

联赛一经推出便得到了社会众多有识企业的鼎力赞助,如特步(中国)有限公司、宁波广博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南通东大体育设施有限公司、农夫山泉股份公司;其步(中国)有限公司与大学生排球联赛结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独家提供联赛三年的运动装备。

女排夺冠,中国排球能迎来商业化转机吗

时隔12年,中国女排再次夺得奥运会金牌,56岁的“铁榔头”朗平和年轻一代的女排队员,让传承三十多年的“女排精神”,再次将全国上下点燃。

排球与足球、篮球并称为“三大球”,观赏性不亚于后两者。中国的“三大球”中,排球成绩最好,而且 三十多年来形成了具有“女排情结”的庞大的群体基础。但是,中国排球的商业化程度却远逊于足球和篮球。

在举国体制下的“大球”运动中,上世纪 80 年代,中国女排连续拿下世界杯、世锦赛、奥运会等五个世界冠军,一度辉煌并催生了“学习女排精神”。中国生于80、90年代的年轻人,就算没亲眼见识中国女排最辉煌的年代,多少皆有耳闻。自90年代以来的多年里,中国女排成绩历经起伏,在今年里约奥运会时隔12年再夺金牌,着实赚足了几代人的感慨。

排球在国家队层面很火,联赛层面很冷,这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虽然中国女排频频交出令人振奋的成绩,但这项运动在国内的吸金效应,远不如足球和篮球。多年以来,中国金牌至上的体育战略造成了分配不均,影响了众多运动项目的商业化进程,排球也是其中之一。

如今,政策层面推进联赛职业化改革,国内体育产业整体升温,各路资本介入,加之女排奥运会再夺金引发讨论热潮,中国排球能否真正迎来商业化的转机?

没有赞助商的排球联赛

2015年9月,朗平率领中国女排重夺女排世界杯冠军,排球迷们热情高涨,然而,一个月后的全国排球联赛的冠名商却仍然空缺了。没了赞助商,也没了装备提供商,刚登上最高领奖台的排球,沉陷于商业开发困境,令人唏嘘。

中国从1996年创立排球联赛以来,先后有金施尔康、维达、步步高、安踏和361°成为赞助商。2015年,彼时361°和联赛推广方中视体育的合同到期,排管中心和中视体育的合同要到新赛季排球联赛结束之后才到期,两者出现了时间差,361°退出后没有新的冠名赞助商接替,中视体育“兜底”承担相关的办赛费用。

中视体育对中国排球联赛的开发和包装运营被广为批评,连最基本的赛事转播场次都无法保证。为期十年的合作到期后,2016年6月,体育之窗竞标获得了中国排球联赛商务运营推广权。体育之窗曾运营过中国女排系列赛、2015女排亚锦赛、天津赛区女排联赛、中日女排对抗赛等多个排球赛事。

体育之窗签下合同之后对外称:“未来将与中国排协一起共同打造中国排球全产业链一体化开发运营体系,搭建中国排球联赛全产业合作平台,以此来推广中国排球联赛,做好中国排球联赛商务运营工作。在联赛商务赞助、赛事运营、电视版权、特许授权、球迷票务、明星经纪、电子竞技、场馆建设等诸多方面。”

具体的签约价格并未对外公布,排球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刘文斌表示,与体育之窗合作签约价格与中视体育相比,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中国排协在其通稿中称,与体育之窗的合作“标志着中国排球联赛的职业化改革,迈出了扎实的一步,也预示着中国排球联赛运营推广工作将向市场化和商业化大幅迈进。”

从官方提供的数据来看,排球运动不乏市场开发潜力。据中国排协统计,2015-2016年赛季,中国排球联赛在引入外援、观众人数上均达到了近年来的最高点。男、女排联赛的决赛上座率基本超过了90%,其中男排决赛上海队的第二场比赛甚至出现了“超员”,上座率达到了107%。

职业化的基础是俱乐部制度。将排球联赛进行商业化运作,前提是打破依附于金牌战略和全运会思维的体系。职业化改革虽早在几年前就提及,但对比足球、篮球旗帜鲜明的市场化职业化大旗,排球联赛的路要难得多。

中国女排的庞大粉丝基础今天(8月21日)得到了充分验证,可谓“人气爆表”。对阵塞尔维亚的这场奥运决赛收视率堪称逆天:媒体截取的全国电视收视率排行榜显示,CCTV5的收视率超过56%,排名第二的是同样转播这场比赛的CCTV1,两者之合达到惊人的70%。同一时期湖南卫视、北京卫视、浙江卫视等电视台的收视率仅1%左右。微信朋友圈和新浪微博等社交平台被女排夺冠的话题刷屏,“女排精神”再次被引爆。

恒大女排的资本幻影

中国恒大集团董事局许家印高调而来、低调而去,令恒大女排成为市场上一个从辉煌到黯淡的资本故事。

2009年,当时的恒大地产递交上市申请,在IPO缄默期,恒大高调入主广东女排,邀请郎平执教。随后,恒大女排飞速崛起,从甲B跻身甲A,第一年就打进决赛,后连续斩获甲A冠亚军。

恒大女排以企业模式运作,注册资金2000万元,打造出了国内惟一一支完全职业化运营的排球俱乐部。这波辉煌持续了5年,恒大女排的业绩开始走下坡路,“恒大不再投资女排,球队濒临解散”的消息广为流传。公开报道称,2014年4月,恒大女排二队队员搬离恒大豪华公寓,让位给恒大男足。恒大方面当时对此回应,广东恒大女排仍由恒大集团投资与管理,并将组队参加2017年全运会。

与此同时,朗平重回国家队执教。2015年,恒大女排从甲A降入甲B。

国内体育产业化,“恒大式”的资本推动是“王道”吗?分析人士认为,恒大并非游刃有余,虽手握大把钞票,国内引援也寸步难行,全运会思维注定这段姻缘走不远。另一方面,恒大找到了更有商业价值的运动——足球,遂抽身而退,将资金大力投向了中国男足,迅速两度拿下亚冠。

这让中国排球的职业化进程蒙上遗憾色彩。官方的表态是,中国女排联赛从来都不是职业联赛。排管中心主任徐利两年前在公开访中表示:“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任何文件,我们从来没有说过中国的排球联赛是职业化的联赛。我们仅仅是在专业队的基础上,力所能及地根据中国排球的实际情况面向市场,利用市场经济的规律办法来操作这个联赛,这根本就不是一个彻底的职业化的联赛。”

去年,国家体育总局排球运动管理中心对外称,排球改革将三步走,向职业化联盟靠拢,最终实现公司化运营。这三步是:2015至2016年,尝试转变联赛运营管理模式,鼓励多元资本投入,扩展联赛市场;2017至2018年,加快推进俱乐部职业化建设,推出联赛俱乐部准入制,逐步实现球员自由转会;2018至2020年,简政放权,成立联赛股份制公司,实现管办分离。

“要把职业体育和全运会的体系分开,竞赛体系也要做相应改革。全运会怎么运作?联赛怎么运作?要分别考虑。我们也得客观认识排球项目在吸引社会资本方面的不足,不能完全拿排球去跟足球和篮球比。但是,在排球项目自身发展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应该是做得到的。”排球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刘文斌表示。

职业化的提法,几步走的改革战略,在包括排球在内的多个体育运动改革上被屡屡提及,却难动真格。刘文斌今年3月公开表示,2016-2017赛季将是中国排球联赛改革的过渡赛季,各项政策不会有大的变化。将从2017-2018赛季开始,逐步实施联赛俱乐部准入制,同时改革排球竞赛体系。

中国女子排球联赛的发展

一、中国排球运动的兴起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文化不断地向中国渗透,作为文化现象的体育也不例外。西方不少的竞技运动项目逐步在中国开展起来,排球运动就是这些竞技运动项目中的一种。据一些体育史学家考证,排球运动是在1905年传入中国的。排球运动刚传入我国时,它的最初名字叫“队球”。我国首先开展这项活动是在华南、华东和华北地区。

华南地区:1905年,排球运动首先在广州南武中学和香港皇仁书院开展。1913年远东运动会参赛选手许民辉(广东籍)积极推广排球。将这项活动向郊县城乡推广。一年后,排球运动已成了广东广大青年农民、职工都喜爱的活动,该省几十个县广泛开展、组织竞赛,发展速度惊人。在这个基础上涌现出了不少的著名排球运动员和著名排球队,并组织起了体育协会——广东排球联合会。

华东地区:上海是开展排球运动比较早的城市之一。1908年,北美基督教青年会派遣爱克斯纳(M·J·Exner)医生来华担任上海基督教青年会体育部主任,他在青年会体育训练班上讲授和介绍了包括排球在内的多种体育运动项目。从1912年至1924年,基督教青年会通过举办体育干事训练班来推广排球运动,12年间,先后培养了9批体育教师和干部,其中一部分人后来成了各地推广排球运动的骨干。

华东地区排球运动开展较好的地区,除上海外,还有地处祖国东南沿海的福建省。福州市基督教青年会干事潘竹孙是上海基督教青年会体育干事训练班学员。他将所学到的排球知识、技术和练习方法带回了福建,为福建排球运动的开展打下了基础。

华北地区:早在1910年前就有少数教会学校开展排球活动,但尚未成为竞赛项目。直到1914年第二届华北运动会在北京天坛举行时,才正式设立排球的竞赛项目。

华北运动会自第二届首设排球竞赛后,一度在比赛中取消排球项目达十年之久,直到1924年第十一届时才恢复排球比赛,华北排球运动发展之迟缓,由此可见一斑。但是,到了20年代末、30年代初,华北排球运动的开展已经不局限于几个大城市了。排球运动传到了山东半岛的烟台、青岛等地,这些地区也组织了许多比赛,为排球运动的推广普及作出了贡献。

二、六人制排球的实行

1900年-1910年,排球运动先后传入亚洲的印度、中国、日本、菲律宾等国。由于当时亚洲各国室内运动场馆远不如美国,来亚洲的基督教青年会的体育干事们根据亚洲的具体情况,介绍、传授了在室外开展的十六人制排球。亚洲前三届远东运动会排球比赛都是用的十六人制比赛。1919年第三届远东运动会后,比赛规则有了较大的修改,将十六人制改为十二人制,场地由90×45英尺缩小为80×40英尺。1927年又将十二人制改为九人制。九人制排球一直延续到1949年。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九人制排球一直流行于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各国。

在50年代,世界最高水平的排球赛都是用六人制比赛。例如:在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举行的第一届男子排球世界锦标赛,世界青年联欢节和世界大会全都是用六人制比赛。为了适应国际比赛的需要,中国开始学六人制排球技术和比赛规则。1950年7月,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在北京清华大学举办了全国体育工作者暑学习会。在学习会上,北京大学林启武教授向全国体育工作者介绍了六人制排球比赛的规则与办法。参加学习会的100多人经过学习、领会对六人制排球产生了兴趣,并且掌握了初步的知识。这些学习班学员都成了开展六人制排球的“火种”。同年8月,虞积刚、阎维仁在《新体育》杂志上撰文,详细介绍了六人制排球的比赛规则及简单的攻、防战术。1951年5月,林启武教授又撰文叙述了六人制排球的特点及打法。中国排球界在初步了解六人制排球的基础上,立即把注意力集中在六人制排球与九人制排球的不同点上。由于两者规则有很多不同,技术打法差异也很大,因而探讨规则、研究技术成为这个阶段各种学习活动的中心内容。这对中国当时学习六人制排球以及从九人制排球过渡到六人制排球是不无作用的。排球界很快进入了边学习、边实践的阶段。

三、建立等级制度及培训教练员

为了提高中国的排球运动水平,在50年代初,中国提出了全面向苏联学习的口号。苏联推行的体育制度是当时中国学习与借鉴的重要方面之一。具体地说,就是学习与借鉴苏联运动竞赛的等级制度以及运动员、教练员和裁判员的等级制度,并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不断加以修改和完善。这有利于调动运动员、教练员和裁判员的积极性,激励他们向高一级目标奋进。

1956年4月,国家体委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运动员、裁判员等级制度条例》(草案)。条例规定运动员等级分为运动健将、一级运动员、二级运动员和运动员;裁判员等级分为国家级裁判员、一级裁判员、二级裁判员和裁判员。并规定了达到各种等级的具体条件、证章和证书。

1958年6月21日和1958年7月11日国家体委两次修定了等级制度,并制定了《排球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具体地规定了各级运动员取得称号的标准。

1958年6月21日,国家体委首次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练员等级制度》(草案)(注:这个草案未能施行;1963年5月10日国家体委公布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练员等级制度》,也未能在实践中贯彻落实)。

总之,中国排球界在学习、借鉴苏联的经验方面和体育等级制度方面没有生搬硬套,而是吸取其精华。

四、加盟国际排联

新中国排球队参加了世界大会和青年联欢节等排球比赛活动之后,中国排球队朝气蓬勃的精神和独特的技术引起了国际排坛的注意。

1953年中国排球协会成立,张之槐任。1953年11月张之槐、马启伟以中国排球协会的名义参加了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举行的国际排球联合会的行政会议。1954年1月11日,国际排球联合会正式承认并接纳中国排球协会为正式会员。1956年8月,由国际排联主办的男子第三届和女子第二届世界排球锦标赛在法国巴黎举行。国际排联正式向中国男、女排球队发出了邀请。

中国排协很重视这次学习、锻炼的机会,并于1956年2月通过选拔,组成了国家男、女排球代表队。代表队在上海、北京进行了集训,而且还在7月14日-8月9日访问了苏联、保加利亚和民主德国。在此期间男女队各进行了11场比赛。中国男女队还参加了在保加利亚举行的四国排球联赛。参加的国家有中国、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这些比赛是中国队准备参加巴黎锦标赛所进行的赛前锻炼。

8月30日至9月12日,17个国家的女子排球队和24个国家的男子排球队云集巴黎,参加了本届盛会。队数之多,是世界排球锦标赛历届之首。

五、发球革命和修改拦网规则

1957年,广东男排根据排球比赛的对抗规律和本队的具体条件,在当时举行的全国排球甲级联赛中,大胆地运用了勾手大力发球技术。在实践中,他们通过系统的、严格的训练,摸索出一套运用大力发球的规律。他们把发球与接发球的训练比例扩大到整个技术训练的60%左右,使发球与接发球技术的训练有了数量上的保证,因而在比赛中发球得分多,一传失误少,一次进攻占了很大的便宜。1957年广东男排由全国前6名以外的队,一跃而进入了前3名,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靠的勾手大力发球。1958年全国甲级联赛,广东男排又由1957年的第三名上升到第二名,大力发球仍是他们致胜的“法宝”。

在广东队的带动下,大力发球风靡全国,不仅甲级队普遍用,乙级队以及参加锦标赛的各队都开始广泛地运用;不仅男子队用,女子队也有不少队员用。这个时期来华访问的外国队都尝到了中国队大力发球抢攻的苦头,一场比赛他们的一传要丢18分左右,最多的高达25分。

当大力发球技术还在方兴未艾的时候,另一种攻击性很强的发球——上手飘球技术也出现了。中国最早运用这种新技术的是上海“红队”(即上海体院竞技指导科队)的龚俊平。当时,上海“红队”和上海“蓝队”都以大力发球见长,而上海红队除用大力发球之外,龚俊平的上手飘球也是红队得分的重要手段。当时虽然还没有人从理论上对这一技术进行总结和提炼,但在实践中已经感觉到了这种发球的威力。

总之,大力发球和上手飘球的出现对中国排球的技术、战术是一次推动,或者说是一种技术革命。它使排球各项技术间的发展出现了不平衡。

1964年,国际排联在日本东京举行会议,修改了有关“拦网”的规则。修改后的规则条文为:“当一方扣球前,另一方前排队员身体任何部分越过球网上沿以上的垂直平面触球,即为过网触球犯规,但当一方队员扣球或吊球后,另一方拦网队员过网触球不算犯规。”这明确地规定了在对方扣球后拦网手可以过网拦球。

这个变化对于拦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转变。在此之前,拦网手无论在扣球前还是在扣球后,都绝不允许过网。因此,拦网的手型是手腕后仰在网侧形成一个与网子平行的平面来阻挡对方的扣球。所以,人们仅仅把拦网看作是防守的第一道防线。修改后的规则允许拦网手过网拦击,完全改变了拦网技术单纯防御的性质。队员可以通过拦网将对方的扣球拦死在对方的场地内而得分或得发球权。

国际排联公布了新世界排名,中国女排的排名怎么样?

国际排联公布了各个国家排球新的世界排名,中国女排的排名引发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在本次排名中,中国女排连跌到了第三名,排名可谓直线下滑,这样的结果一时间引发轰动,为什么会引发这样的结果呢,短短十天之内为何连跌两名,究竟是实力原因还是战术策略,下面具体分析一下这次排名结果。

首先,在女排联赛第一个比赛日,中国女排对阵比利时女排。中国女排在一度领先的情况下,最终二比三的结果憾负对手这次失败也是后面连续失利的导火索。此后相继不敌加拿大队和土耳其队后遭遇三连败。美国女排七连胜之后,继续扩大领先优势,巴西超越中国升至第二,中国女排以 340 分排名第三。在这样焦灼的情况下,中国女排可谓进退维谷,根据赛事规则,各队可在第三周比赛结束后,进行一次球员更换。希望接下来她们可以及时调整,争取拉回。

其次,这是郎平教练的一次练兵。郎指导这次的目的是练兵,所以在第一场比赛中派了许多新面孔上场,为了给年轻一批运动员大赛锻炼的机会,这是不错的一次锻炼,可以发现自身短板和不足,为日后的训练提供指导。郎指导说,我们不能只看到胜利,我们要更好的锻炼我们新人的能力,谁都想赢球,但我们要为了以后的比赛蓄力,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高瞻远瞩。

这么多年来,中国女排一路披荆斩棘,过关斩将,从世锦赛冠军到亚锦赛冠军,再到奥运夺冠,中国女排从来没让我们失望过,她们在排球赛场上拼搏的样子十分美丽,相信在郎平教练的领导下,中国女排定会重整旗鼓,重回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