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铁的国足比赛结果如何_李铁的国足比赛结果如何样
1.97年十强赛国足主场2:0领先伊朗,什么原因导致最后2:4输球?
国足归来
专访
李铁②
中国男足在主教练李铁的指挥下,在世预赛亚洲区40强赛复赛后以4战全胜的战绩获得小组第二名,并以八个小组第二名成绩最佳者进军12强赛,完成了中国足球在2021年的小目标。而李铁也圆满地完成了他接手球队时的任务,即四战全胜出线。在率队获得12强赛出线权之后,李铁在离开阿联酋回国之前接受了笔者的采访,回顾了他的心路历程。上期我们刊登了专访的上半部分,本期刊登下半部分。
相关阅读
专访李铁①—— “一直灌输四连胜出线目标”
①
“老将激励作用很明显”
笔者:你觉得这届国家队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李铁: 来中国国家队只有荣誉、没有金钱,但这个荣誉比什么都重要! 这是现在的这些球员非常看重的,这也超乎我的意料。在我们踢球的那个年代,有的球员甚至来到国家队就为免测12分钟跑,或者还有其他目的,我不就不多说了。但现在的队员特别是像老一点的球员,他们对国家队的态度不用多说,更重要的是能够在球队里起一个模范带头作用。
譬如像 蒿俊闵 ,由于受伤病困扰,今年的中超联赛代表山东泰山队只是在第4轮踢了20多分钟。赛后,我打电话给他,询问他的情况时,他回答道:“没问题,你放心!”中超前五轮结束后,山东泰山队离开广州回到济南,而蒿俊闵则自己选择一个人留在广州加练。一个34岁的老球员,他完全可以没必要这么做,完全可以跟我说,“我腿不行,铁哥,这回要不然就算了,我等着你们后面打12强赛的时候再回来。”即便他这么说,我肯定也不会有什么意见或想法,毕竟运动员的伤病我以前也曾经历过,知道其中的痛苦与过程。但是,他没有!我能感受到球员的这种强烈愿望,就是为国家队效力的意愿。等 他来到国家队之后,日常的训练等全部都跟着下来了,一句废话没有,你觉得他的这种行为能不激励其他球员吗?
老队员都这么练,那些稍微年龄小一点的,能不明白该怎么做吗?还有 像于大宝、吴曦等这样的老球员,也是一样的 ,具体的我就不一一说了。可能,以前这些队员说话、表达的能力不强,在外面看来是不善言辞,但随着岁数的增加、见识的增长,这些国家队中的主要球员像大宝、小蒿、吴曦等人,他们现在在球队里的作用变得越来越明显了。
所以,为什么我前面一直在说,我这一年半时间里最欣慰是国家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这种变化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沉淀,队伍自身的建设需要贯穿于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之中,包括领队张贺为首的工作团队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的注重细节,也包括足协领导的重视。不说别的,就说这一次临时突然移地阿联酋,作为领导,杜局(国家 体育 总局副局长兼中国足协党委书记杜兆才)和陈主席(中国足协主席陈戌源)亲自率队来到阿联酋。现在的疫情之下,谁的命不是命? 这两位领导都已经60多岁了 ,不管是从级别抑或从其他角度,如果两人留守在国内,只需简单地指挥一下、打个电话,或许一切都OK,而且外人也不会多说什么。但是,他们俩选择跟大伙一起来到阿联酋,就冲领导这种态度,不管是我们教练组、工作团队成员抑或还是队员,还有什么好废话的?大家就一起往上冲,领导都亲自到第一线了,说话当然让人信服!
团队的建设以及队伍精神面貌的改变,它涉及到方方面面 。当然,我们在强调荣誉的时候,这一次陈主席很早就跟大家宣布奖励制度,这也是团队建设中很重要一个环节。而且,就像明天这次受伤,两位领导亲自看望明天,并承诺回国之后提供最好的治疗与保障,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也是团队建设中不可或缺的。
②
“一路走来遇到很多贵人”
笔者:打完叙利亚队的赛后发布会上,你主动提出感谢里皮,这是出于什么考虑?
李铁:我是发自内心地感谢里皮。说实话,我能够走到现在,可以说一路走来遇到了很多贵人。譬如,我担任国家队主教练,如果不是陈主席的坚持,我可能就没有这个机会。因为当初在选择教练的时候,很多人都说我年轻、没有经验,而且40强赛是必须要完成出线任务的。不得不承认,陈主席在选择我的时候是冒了险的,但也是有胆识的。可能换一个其他教练,这次也能够出线,但我很幸运自己成为了这个完成任务的主教练。
至于说到里皮,其实我不说,大家也很清楚,在里皮来了之后,很多人都想去给里皮当助手,但我幸运,里皮接纳了我。而在我离开之后,外面给里皮推荐了很多人、希望能够像我一样给里皮当助手,但是,里皮一个没要。所以,我怎么能说自己不幸运呢?而且,换成其他人,可能会想:给里皮当个助手,一是不冒风险、不用担太多的责任,因为一旦输球的话,也是由里皮在前面顶着;二来,在俱乐部担任里皮助手的话,钱也不会少拿。但是,那年我考虑再三,找到里皮说我想出去独立带队,而且正好赶上了有这么一次机会。里皮当时对我说,“首先,我是不希望你走,而且也舍不得你走。但是,你又不得不必须走,因为如果你想要有所成的话,就必须要去独立执教、独立进行判断,除非你不想有所成。所以,我同意你离开。”
作为一名年轻教练,如果真的想有所成、成为一个好教练的话,真的就必须要独立带队,去自己面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如果仅仅只是干一个助手,你不可能成为一名好教练。所以,我真的是非常感谢里皮的理解和支持。设想一下, 如果没有后来离开里皮、独立去闯荡,恐怕也就不会有今天 。因为当教练不是光跟着学习就可以学会的,还需要去思考、去面对各种复杂的情况独立做出快速的决策与抉择,有的时候可能会选对、有的时候也可能会选错。事后,再去进行评估、复盘。但如果只是当一个助手,永远不可能真正去体会其中那种无形的巨大压力,更无法理解什么是责任。
不过,后来有一段时间,我是觉得自己有些亏欠“老头”(指里皮)的,因为大家都知道,里皮执教国家队后期的情况不是很好,这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少了像我这样一个上下沟通的角色。毕竟里皮是世界级名帅,很多时候,大家都不敢跟里皮实话实说,很多问题的出现就是因为沟通不顺畅所致。所以,我曾给里皮打过电话说: 如果需要的话,我马上就回来。 但里皮却让我安心于自己的工作,说他自己能够处理。很不幸,到后来输给了叙利亚队之后,他直接就宣布辞职了。
不管是我个人的成长,抑或还是中国国家队的发展,里皮在其中做出了重要贡献的。不管发生了什么,也不管未来会发生什么,站在我的角度,里皮永远是我的恩师,也是我的贵人,是他帮助他成长起来的。所以,那天打完叙利亚队之后,我是真的很感谢里皮,所以也就由衷地说出了那些话。
实际上,不止是陈主席,也不止是里皮, 我一路走过来真的是遇到了很多的贵人,最早的张引指导、朱广沪指导就不必多说了,就说现在到了国家队,像领队张贺以及所有工作后勤保障团队,没有他们,我们国家队能够有走到今天吗? 再说我的整个教练团队,他们都是我们国家队这次能够顺利完成任务的很重要的力量。特别是我的第一助教郑斌,按照他的能力和水平,我是觉得他完全具备担任主教练的资格,但他选择了跟我一起,扮演幕后角色。所以,我是真的很感谢他,他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
体坛:对,当年阿里·汉担任国家队主教练期间,当时外界对阿里·汉为什么坚持使用郑斌打左前卫是非议最多的,但阿里·汉看上他除了技术特点鲜明之外,最突出的一点就是用脑子踢球。
李铁:对,你经历过那一段 历史 ,所以你了解,所以也就知道 为什么说郑斌对我来说是很重要的 。我们俩不仅仅只是健力宝的队友,更重要的是 我们俩有相同的足球哲学,绝大多数问题上的看法是一致的 。领受了这次任务之后,我们俩一起跑遍了各个赛区看比赛,究竟看了多少场比赛?我们自己都说不清楚,看完比赛之后,我们俩又一起分析、一起针对一些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况做预案、队员怎么使用等等。球队能够完成任务,那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是整个团队的功劳。
③
“团队精神是我们最大的收获”
笔者:接下来就要面对12强赛了,有没有考虑在12强赛之前,补充一些年轻球员?
李铁:我后面干不干还不知道呢,我怎么回答你这个问题?我说的是实话,这跟合同之类的没什么关系,而是一个阶段的任务完成了。在阶段任务完成之后,我可以选择继续,但人家也有权另做选择。这都是很正常的情况啊。所以,我真没开玩笑。
我从来到国家队的那一刻开始,就跟队员都说得很清楚,因为我们接这个任务跟常规的任务是不一样的。 所谓“常规的任务”,就是我们跟协会坐下来,聊一聊,我会说能不能给我一个四年的时间,我去改造一支球队,或打造一支球队,应该是往哪个方向走的,我的目标是怎样的? 具体会包括哪一些方式、方法,在不同的阶段应该达到什么样的要求等等。这个是我希望的。
但是,我们这次上来接手的任务就是要把四场球全部都赢下来,而且没有任何商量余地。在这种情况下,我所考虑的很多东西跟正常情况下考虑问题是不一样的, 我没有任何犯错的资本,而且也不允许犯哪怕是一丁点的错 ,我们必须非常谨慎,或者说是万无一失,必须要把比赛赢下来。这是我唯一需要考虑的事情,这个也是跟其他的时候不一样的,我们在做工作的时候要做得更细致。其实你也知道,我们这次在后勤、保障、包括情报信息的搜集等方方面面,全部都在努力想办法给球队加分。
在这次40强赛比赛之前,我就跟所有人都说了,说我们只有赢了这场比赛才能往下走,如果中间哪怕有一场比赛出现闪失,就没有下一场了。所以,我是把每一场比赛都当做决赛来打的!本来,这次40强赛四场比赛是一个“阶梯式”的,因为赛程出来后,我们是按照打关岛队、马尔代夫队、菲律宾队这个节奏进行的,最后才是打叙利亚队。这个是最好的比赛顺序。但结果大家都知道,突然来到阿联酋,把所有东西全部都打乱了。打完关岛队之后,大家兴致正好起来,但迎面而来的就是一盆冷水,而且是主场直接变成客场。
其实,打菲律宾队的时候,我是感觉得到球员所面临的这种被动的压力的,我是有一点担心的,我这是实话实说。但是,我觉得球员还是适应地很快。来这头三天,你应该知道我为什么一天都穿长袖。我确实比一般人能扛,也比一般人能吃得了苦。可是,面对这样的高温天气,实际上这个时候没有别的办法,就是咬牙、就是拼意志力。你说这些国家队球员有谁踢球会不努力吗?不会的,但是,面对这样的客观条件,有些时候说得牙碎了也没用!如果没有一个好的训练,在关键的时候要能咬牙顶得住,一切都是白搭。但是,两者结合得好,就是 你平时有很好的训练,又能在关键时刻咬牙顶住,这个团队的实力就增长了。
所以,不管是这次带队还是以前,我一直觉得一支球队的精神层面的东西是非常重要的,然后就反应到身体层面。不用看别的,我看这些东西的时候就看防守,谁在防守?你一个人可能多跑了30米,但可能其他队友就可以少跑100米。 大家真的是愿意付出去做这件事情的时候,他就不会光想着自己了 ,而是会不断地来回去奔跑,为的就是让队友少跑一些、多休息哪怕是一会儿。这就是团队的精神。我觉得至少这次在阿联酋期间,我们上场的每一个球员都是为了让队友少跑一点而宁愿自己多跑一点。这就是我们这次最大的一个收获!
现在回想起来,从我自己的角度来说,反正是尽力了,是竭尽全力了。这样的话,我也就不给自己留遗憾了!这才是最重要的。接下来,总结也好小结也罢,我都可以这么说了。假设总结的话,说我可能没经历过,那你就会留遗憾。但我现在经历了,而且也算是完成了任务,至少就这一段经历而言,我是没有什么可以遗憾的了。否则,我可能自己都会遗憾一辈子的。至少到现在这个时间点,我是可以这么说的。至于说 下一步12强赛,我想还是先不去考虑,等回去之后再说吧 。不管怎么说,你应该允许我给自己稍微适当放松一下精神吧?
④
“打好12强赛并非全部任务”
笔者:放松一下当然可以,但我相信以你的性格是不会选择放弃的,对吧?
李铁:说实话, 后面的12强赛不好干!这种“不好干”不只是对手更强、我们有可能会输球的情况。 围绕着12强赛,应该说我们很早就已经开始准备了,包括对可能参加的对手的情报与信息的搜集等等。这些我就不具体展开了。就说队伍本身吧。
现在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就是咱们国家队的队伍平均年龄是超过30岁的。作为一支国家队,平均年龄这么大,你觉得正常吗?外面也对此说得比较多,我作为队伍的教练,能不考虑吗?但是,这次40强赛为什么还是要选择这批球员来打?前面其实我已经说了很多,因为这是一次不同寻常的任务,而是不允许你出现任何闪失、不能有一丝犯错的, 我也比较谨慎,所以选择了一些相对经验较为丰富的球员,老队员相对多了一些,目的是为完成这次任务。
那么,接下来之后,12强赛肯定是要全力以赴去冲,这个谁也不用多说。可是,你是继续用现在这些老队员去冲?还是应该注意换血了? 用年轻球员,两种可能,一是可能有意外之喜;另一个则有可能是头破血流。 但是,这个前提是: 你手里要有具备相当实力和水准的、高质量的年轻球员。 可我们中国足球的现实是什么?
其它国家和地区的国家队现在已经有不少00后了,而且主打也是95年龄段或97年龄段的球员了,但是,中国男足国家队现在主打的还是89年龄段这一批球员。 作为93年龄段中的代表,吴兴涵与刘彬彬才在这次40强赛中完成他们这一代球员在国家队中的第一个和第二个进球。 你说,这正常吗?93年龄段的现在已经多大了啊?作为教练,你觉得我不想用年轻人吗?但是,平时联赛里,我们的年轻球员是怎样的一个表现?又有多少表现机会?
譬如说, 郭田雨是99年龄段的,如果这次召入国家队的话,我相信对阵马尔代夫队、对阵关岛队的时候,会有出场机会,而且也会有进球 ,因为“生砸”可能都会砸进去。但是,打菲律宾队、打叙利亚队这样的比赛,我说实话自己都没把握是否能够用他。为什么?国家队的这种比赛性质决定的。而且,今年受到疫情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这些年轻球员根本就没有机会代表国家队出场经受锻炼。
从球员的角度来说,他们需要经历之后才能成长,哪怕是失败也没有关系。但现在我们的问题恰恰就在于没有经历。像 吴兴涵、刘彬彬这样的球员,都已经二十七八岁了,才开始在国家队参加大赛 。这不是从一个侧面反应出我们这些年来国家队建设方面存在着的亟待改进之处吗?
我举这么一个例子,其实是想说,关于12强赛的问题,我不是没有考虑,但是,现在很多事情都需要跟足协领导进一步协商,因为这其中所涉及到的不止是12强赛冲击那么简单的事情。对于12强赛,如果给我机会,我肯定会全力以赴去完成冲击任务。但另一方面,作为一个中国足球人,我所需要考虑的不只是完成任务,更要在现阶段对中国足球下一步的全面发展尽到一个足球人的义务和责任,不能只图眼前。外面一直在批评中国足球,说“急功近利”、“只顾眼前、没有长远考虑”,身在其中,现在这个时候,我希望自己能够在这方面尽自己的一份力。
97年十强赛国足主场2:0领先伊朗,什么原因导致最后2:4输球?
李铁,1977年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前中国职业足球运动员,我会?司职中场。李铁退役之后仍然从事足球运动,2012年开始担任广州恒大队助理教练,跟随白狐里皮,率领恒大取得了辉煌的战绩。期间还担任过中国国家男足的助理教练。2015年7月开始,担任河北华夏男足的主教练,2016年8月下课后再次跟随里皮担任国足助教,2017年担任武汉卓尔队主教练。2020年1月至今,作为国足主教练带领男足再次向世界杯发起冲击。
李铁是中国男足历史上非常优秀的中场球员,特点鲜明,擅长防守,跑动距离长,体能好,有一脚精准的长传,但是进攻能力偏弱,射门技术有所欠缺。他在球员时代,取得了很辉煌的成绩,出生于健力宝青年队,在辽宁足球队和国足长期占据主力后腰的位置,帮助男足第一次冲击世界杯,并作为主力球员参加了2002年日韩世界杯。之后成功留洋,加盟英超埃弗顿效力过四个赛季,算得上是中国足球的名宿。
李铁从2012年开始了他的教练员职业生涯。在教练员生涯开始的这十年,他作为主教练的成绩还不算突出,但是他的助教经历极其丰富,先后跟随过里皮、佩兰,尤其是在恒大队期间,统治中超联赛,并且跟随恒大队拿到了亚冠联赛冠军,可以算是其高光时刻。
还有就是这次临危受命,出任男足主教练,在40强赛第二阶段中取得了全胜的战绩,使得国足顺利的进入了12强赛,特别是最后一场对阵叙利亚的比赛,一雪前耻,完胜对手报了第一阶段输给对手的一箭之仇,也将出线权彻底掌握在自己手中,是国足近几年少有的高光时刻,也是李铁作为主教练的高光时刻。
那场比赛,我记忆犹新啊!时至今日我还记得当时2:0以后的胜负手!中国打的451阵型,首发:守门员区楚良,左后卫孙继海,右后卫毛毅军,中后卫张恩华,范志毅。左边前卫姚夏,右边前卫李明,攻击前卫于根伟,后腰马明宇,李铁,前锋黎兵!
1.老生常谈的体力问题,中国球员大多数体力不足以应付90分钟的强度比赛,这是第一场比赛,大家很兴奋。60分钟后,中国球员开始出现体力不支的情况。
2.主教练换人有些按部就班,没有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我记得十强赛之前的热身赛就是这个首发,然后60-70分钟上,高峰,隋东亮,李金羽!60分钟于根伟抽筋,隋东亮替换。姚夏抽筋,李金羽替换。然后上了高峰下了黎兵!当时2:0领先,真不应该上隋东亮和李金羽!这时候场上球员思想开始不统一了!有的想防守反击,有的继续强攻!
3.那场比赛,姚夏发挥是真好,姚夏在左路冲的马达维鸡鸭根本攻不到前场!假如当时戚务生用徐宏(稳定)换下姚夏,把马明宇(体力好,能攻善守)推到左路,让范志毅(体力好,身体好!)顶到后腰肉搏,用彭伟国换下于根伟,来控制中场,最后用高峰换下李铁及(那会儿,李铁已经有些懵逼了,覆盖不到位了!),把黎兵(身体好,体力好)撤到后腰!或许会有一个不一样的结局!
这是个人的一点妄想,不喜勿喷
从于根伟和姚夏下场开始,局势彻底逆转。于根伟对伊朗后防线的压制作用有多大,至少需要一个后腰和一个中卫来盯防;姚夏的速度牵制了马达维基亚,使其不敢助攻。很不幸,于根伟受伤,姚夏被替换,伊朗后场压力顿时减轻。巴盖里频频上抢,马达维基亚放肆助攻,只剩下范志毅、孙继海疲于奔命,完全陷入伊朗人的进攻节奏,被逆转毫无意外!
很荣幸,那场比赛看了直播,可以说,2:0领先的时候,心里是真的激动,可实力上的差距很快就体现出来了,这不是一两个人之间的差距,也不是斗志上的差距,跟现在的国足相比,不说观赏性,就是精气神都不一样,但唯一不变的,还是从领先到被扳平,再到落后,心理上的落差放在世界上任何一种比赛中,都会留下阴影,比较著名的就是欧冠决赛的伊斯坦布尔奇迹夜,AC米兰大翻盘利物浦,相同的过程。
所以,从个人角度看,这场比赛国足失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整体实力上还是跟伊朗有差距,主场作战,开场三把斧,很快取得领先,但伊朗人并未心态失衡,看着几位核心球员的串联以及整体的组织逐渐控制了比赛节奏。足球比赛就是这样,谁控制了节奏,谁就有更多的机会,再把握住机会,结局也就不难想象了。
2.国足的教练水平还是低了,戚务生作为国字号教练,水平还是跟国际教练有差距,尤其在那个年代,足球的整体技战术水平往往在低水平球队中体现的很重要,俗话说的个人能力能力不够,就需要整体来凑,莱斯特城英超夺冠的奇迹就充分证明了这点,当时莱斯特城夺冠,队中有超一流球星吗没有,但球队整体实力均衡,技战术应用得当,整体配合默契,将足球这个团队运动的魅力发挥的淋漓尽致,而这场国足比赛,虽然场面比现在的国足好看的多,但从伊朗队的进球来说,还是将后防线的问题暴露无遗,说明国足的整体配合还是有明显问题嘛。那么这集中起来还是体现在教练的水平上。
3.就是我们强调的如何在逆境中作战,恕我直言,国字号运动队伍,无论足篮排还是其他运动,一旦落后,思想状态一崩溃,一个人会传染给整支球队,这个也是我们国字号运动团体项目的通病,不是一两个人的问题,这里不得不表扬一下c罗,世界杯上3:3绝平西班牙就充分展现了总裁的意志品质,真的是力挽狂澜,整支球队都因为他坚持了下来,这也就是亮剑精神,现在的国足,更不想说了,心理更脆弱。
综上所述,个人观点,肯定不全面,而且个人意识较浓浓,欢迎热爱国足之人查漏补缺。
97年十强赛是当时中国队的第一场比赛,赛前全国球迷媒体空前关注,因为是中国足球职业化以来第一次冲击世界杯,大家给予了厚望,毫不夸张的说这场比赛是在万众瞩目下进行的。
这场比赛已经过去20多年,我对比赛的记忆已经有一些模糊,但是一些细节我还是有印象。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几个镜头:1,比赛中中国队2:0领先后主教练戚务生站在场边挥手让大家回防,脸上表情即兴奋又紧张。2,伊朗队边后卫马达尼基亚下半场突入中国队半场如入无人之境,以及精彩的远射,打的全场中国人鸦雀无声。3,全场高呼换李铁(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奇葩的是主教练还真的换了,结果中国队场面更加难看。4,下半场中国队体力急剧下降,好像有好几个人抽筋。
现在回过头来看这场比赛,或者看整个十强赛,中国队,包括足协主教练和球员,给人的感觉就像一个脆弱的孩子,状态起伏不定,情绪也起伏不定,而且极度缺乏自信。不可否认,当年那批球员在亚洲是具备相当的实力,或许是比赛经验少,或许是主教练能力差,根本就不能拧成一股绳,体现在比赛中球员各打各的,想赢怕输,很多机会都错过了。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其实我们出线的机会是最大的,只是被我们自己提前放弃了。打沙特的时候必须要赢得比赛口号居然是保平争胜,真是让人无法理解…
从第一场输给伊朗的比赛可以反应整个十强赛中国队的状态:主教练能力差,足协乱指挥,球迷瞎起哄,球员比赛经验少抗压差,所以说那届比赛中国没有出线是正常的。
97年十强赛首战,国足在主场先赢后输,最重要的原因还是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实力。
1998年法国世界杯亚洲区预算赛,是中国足球职业化之后国足首次冲击世界杯决赛阶段比赛。
1994年开启的中国足球职业化,让足球这项运动火遍了神州各地。客观上说,职业化对中国球员的技战术水平和职业素养都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提升,但是,还远远没有达到质变的程度。
但火热的职业联赛,已经94/95两年间多次战胜世界强队的的商业比赛,造成了从足球从业者、媒体到球迷一致对国足实力的高估。
这从时任国足之教练戚务生对十强赛对手的判断就能看出一二。在他眼中,同一小组中,实力在国足之上的只有沙特和伊朗两队,科威特和国足实力相当,卡塔尔则明显弱于国足。但在后来的比赛进程中,正是对卡塔尔的低估,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
当然,这是后话。
客观上分析,1997年十强赛国足的分组结果,是最近数届世界杯预选赛中比较差的一次。国足和四支西亚球队分在同一组,需要四次劳师远征飞往西亚,而对手只需要长途飞行一次。西亚球队之间一直以来的默契,也将对国足非常不利。
这届十强赛,在国际足联的决定下,采用了之前预算赛极少采用的主客场赛制,这虽然和联赛赛制有相似之处,但在国家队层面上对国足来说是个新的挑战。
在高估自己适应能力的前提下,国足教练组决定临战变阵,将一直以来的442打法换成451,并启用于根伟和姚夏两名新人。新阵型在热身赛上表现尚可,但到了压力倍增的正式比赛,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果。
刚刚开始职业联赛四年的中国球员,其实适应能力很差,足协和教练组自视过高,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在大赛前,按照正式比赛的节奏安排热身赛是惯常的做法。当年的世预赛,除了轮空的轮次外,没两场比赛之间的间隔一般是一周左右。但为了预防热身赛造成伤号不能及时恢复,国足把最后一场热身赛和首场比赛的间隔拉大到了12天,对球员适应能力的高估,造成了首场比赛在压力之下体能过早透支,比赛最后阶段被对手拖垮。
另外,当年足协的情报工作可谓一塌糊涂,既没有正确获得卡塔尔队实力的情报,连小组赛最强对手之一的伊朗队主力情况都没有搞清楚。以至于比赛中被马达维基亚打了个措手不及,赛后教练和球员都没搞清楚对方这个厉害的“2号”是从哪冒出来的。
现在来看,1997年十强赛的失利是十分遗憾的,当时国足正处在上升期,如果能正确估计自己和对手的实力,做好细节工作,中国足球冲出亚洲可能会提前四年。
大连金州不相信眼泪。。。。其实那场比赛真的是挺可惜的,那届国家队基本荟聚了甲A各队的头牌,范志毅、徐弘、高峰、姚夏等等吧。而且当时国足还基本属于亚洲一流球队,拥有主场之利的国足其实还是挺强的,可惜最后被逆转。
那场比赛凭借李明和范志毅的进球两球领先,但是当巴盖里罚中阿里代伊制造的点球后风云突变,我们有点自乱阵脚了。戚务生连续用高峰,李金羽,隋东亮换下黎兵,姚夏和于根伟。这三个换人尤其姚夏的下场我觉得是绝对的转折点,马达维基亚一下就活过来了,两记远射彻底让中国迷茫了。。之后国足就是一片混乱4:2也就顺理成章。
那场比赛输了我觉得原因有三, 一 2:0之前过于兴奋,体力分配不匀导致后边和伊朗人的比拼完全处于下风; 二 戚务生作为主教练思路并不清晰,临场指挥太差了。姚夏当时在场上作用非常明显,马达维基亚在姚夏在时被压制的比较厉害,几乎没有什么助攻,而姚下场后马达维基亚彻底复活。而隋东亮和李金羽,作为四小天鹅是有天赋但对伊朗这种对手完全发挥不了特点,换人后被压制也很正常了; 三 老生常谈的心态问题,米卢说过“中国球员很有实力,但是到场上却发挥不了正常水平的一半”这就是我们的现实,过于紧张导致根本发挥不了自身实力,而02年米卢带给中国的最大的就是心态的改变,让国足变得更像自己才能出线。那场被追了一个后我们心态就已经变了,到2:3彻底不知道怎么踢了,后边对卡塔尔也是这问题,所以脆弱的心理建设才是当时国足的致命弱点。
首场比赛国足取得梦幻开局,先是获得一个点球,范志毅罚中1:0领先,随后李明门前劲射球进2:0,这么顺畅的比赛是任何队员教练和媒体都不曾料到的。随后国足的老毛病又犯了, 领先不会打,遭逆转也没有良策应对来取胜。 下半场姚夏受伤是一个转折点,范志毅出脚过大,被巴盖里打进一个点球,队员教练心慌了,以前被姚夏压制的小将后卫马达维吉亚大胆插上进攻,连进两球,特别是他的第二个进球,三十米远射令守门员区楚良防不胜防。至此国足算彻底蒙了,戚戌生也没见过这场面,是攻是守也没主意,队员们更不统一思想了, 经过六十多分钟激烈拼抢,国足体能到了极限,多人抽筋, 趁国足疲态被阿里代伊打进一球,以2:4遭大逆转。
主教练都是运动员出身,[紫薇别走][鄙视]没有学习过先进的足球思念,真正的国际大赛经验不多(尤其胜利经验)。他 自己没有拿主意的担当,听从观众的 换李铁的呼声 ,导致中场防守力度直线下降。合理安排体能强的队员先依次出场也行,还有蔡晟,宿茂臻的头球优势也没有利用。 我们屡次遭遇黑色X分钟,主教练执教能力欠缺,应对突发情况毫无办法。在进球后适当地加大针对防守是正确的,体力已透支。
别忘了伊朗有后法制胜的传统,在96年亚洲杯上韩国以2:1领先,代伊大爆连连进球,以6:2大胜,实力是胜利保证。
总之,西亚人的 [吐血][发怒] 国与国合伙把国足挤出去了。还是实力,指挥水平,战术按排都有问题,胜卡塔尔一场也出线了,许多如果不可能重来,各方面工作没做好。换米卢,里皮级的教练肯定出线,和伊朗只差一分,太可惜了。
那场比赛我也看了,看完后和同学喝了一箱啤酒,真是沮丧透了!
当时大家分析了很多原因,从技术到心理再到教练的进场指导,还有人说足协的压力。
后来冷静下来,我想其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定位不准。
当时从媒体到足协,对教练和球员都是有影响的,我们定位要夺第一。第一场主场要胜利,没有失败的预案,没有在赛前分析透彻第一场输了怎么办,各队互相之间的胜率多少,更没有分析每一场可能出现的情况,大家都给球队打气,却没想到怎么给球队减压。
更有甚者,当时无人敢提出我们的目标是争第二。
过于看重第一,反而心态大起大落。
到后来,小组形式一片乱哄哄,倒数第二轮其实还有争第一的可能,足协和球队无人分析出线形式,大好机会又被挥霍。
一直能在上半场打进拥有阿里代伊和马达维基亚的伊朗队的中国队势力没问题,却毁在没头脑的教练和足协身上。
那场比赛最出名的一句话就是“换李铁”。场上一帮假球迷一喊“换李铁”,戚务生是个没主见的教练,还真把李铁换下了场,这是那场比赛的转折点。
李铁虽然射门不灵,有时在场上头脑不清楚,但他最大的特点是跑动积极不惜力,阻截能力强,防守面积大。李铁下场,中国队的后防线顿时吃紧,场上的队员看不住伊朗队的强力前锋阿里代伊和马达维基亚,让他们的水平得到了充分发挥。
那场比赛失利原因有很多,但换李铁应该是那场比赛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场比赛距离现在已经超过20年,现在回忆起来记忆有点模糊,但作为当时在电视机前面亲自观看过直播的老一代球迷,我觉得还是可以发表点个人感受。
那个时候,我们并没有网络和手机,体坛周报成为我们了解比赛动态的唯一方式。我记得体坛周报还用了很大一版介绍伊朗的阵容,提到了三驾马车代伊、巴盖里和阿齐兹,也顺带提到了边后卫马达维基亚。当时,赛前基本的预测是一场遭遇战,双方实力五五开,中国队是主场,略占优势。
比赛开始后,上半场双方互有攻守,整体保持均势,都没有很好的机会。上半场快要结束时,中国队获得一粒点球,带着1比0的优势进入休息室;下半场,右边锋李明一个凌空抽射,把优势扩大为两球。当时,我们一大群学生围在商城的电视机专卖区前面欢呼,险些让商场的工作人员赶走。谁知道,没过几分钟,伊朗也获得了一个点球,然后,马达维基亚一个远射,把比分扳平。这样大起大落之后,气势已经明显不在中国队这边。80分钟后,伊朗又连进两球,最终将比分定格为2:4,中国队首场失利,也间接导致了最终无缘世界杯决赛圈。
其实,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这场失利应该有如下几个原因:
1)中国队临场比赛经验存在不足,两球领先后,似乎思想有所变化,伊朗点球把比分缩小后,似乎更加加重了中国球员的精神负担。而且,60分钟后,中国队主场的兴奋劲过了,似乎有点疲惫,没能摁住马达维基亚,而他那个时候爆发彻底改变了比赛走势;
2)主教练经验存在严重不足,没能及时阅读场上形式,没能在关键时候做出调整。我记得整个十强赛,当时的教练戚务生都似乎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一些换人总是被人指责,而他自己好像也没有特别坚定的想法。主教练的气质也决定了球队的气质。其实,当时如果是米卢做主教练,以他丰富的经验,我觉得结果应该不会是这样。
3)当然,伊朗人的铁血和坚韧也是值得赞赏。在客场比赛,面对亿万球迷的山呼海啸,面对两球落后的局面,伊朗人能够按照既定的技战术,把比赛扳过来,也说明了这个球队的底蕴和能力。
这场比赛也是中国队 历史 上比较痛苦的回忆之一;其实,二十多年后,我们在回想起来,为什么会觉得中国足球总是这么悲惨呢?也可能是中国文化中太在乎输赢,太在乎结果了。而这种在乎又传递给了球队和球员,造成了巨大的心理负担;如果中国人的 娱乐 精神多一点,不要把比赛胜负看的这么重,结果会不会反而更好一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