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12岁可以参加吗_马拉松1259
1.中华儿女报效祖国为国争光的故事
2.反映中华儿女报效祖国,为国争光的资料
蒙古帝国的西进是怎样停止的
澎湃新闻郭晔旻2017-02-18 14:46分享
0评论
[摘要]1851年,爱德华·克雷西出版了他的经典著作《从马拉松到滑铁卢 改变世界历史的十五大战役》,这本书中首次提出的“决定性战役”的概念,日后变得非常流行,并引起后世许多历史学家的效仿。
“(旭烈兀)留下来的部队,在征服叙利亚之后,1260年在拿撒勒附近的艾因贾鲁特地方(即歌利亚泉),被埃及马穆鲁克王朝库土斯的名将拜伯尔斯歼灭了……蒙古人向西的推进,明确地被阻止住了”。
——(美)希提《阿拉伯通史》
被夸大的小战役
1851年,爱德华·克雷西出版了他的经典著作《从马拉松到滑铁卢 改变世界历史的十五大战役》,这本书中首次提出的“决定性战役”的概念,日后变得非常流行,并引起后世许多历史学家的效仿。发生在1260年的艾因贾鲁特战役正是这样一场被许多人视为终结了蒙古帝国向西扩张的决定性战役。
艾因贾鲁特战役
然而,事情真的是这样么?
1252年7月,成吉思汗的孙子蒙哥汗发动了蒙古帝国的第三次西征,在各宗王部众中每十人抽出二人,组成十二万大军,交由胞弟旭烈兀统率西进。蒙古铁骑如狂飙一样扫过中东大地,1258 年,旭烈兀攻陷巴格达并处死哈里发,立国五百余年的阿拔斯王朝最终灭亡。1260年初,蒙古军又攻克了今天依旧战火频燃的叙利亚重镇阿勒颇与大马士革。这年夏天,蒙古军的先锋已经抵达加沙,距离非洲只有一步之遥。
但这时,蒙哥大汗去世(1259年),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争位的消息传到旭烈兀军营,旭烈兀命前锋怯的不花镇守叙利亚,自己则率领主力于1260年 6月26日东回大不里士(建立伊利汗国),第三次西征在事实上已经结束。虽然旭烈兀也曾经遣使埃及,要求马穆鲁克王朝素丹(又译“苏丹”、“算端”)投降。但这并不意味着埃及已经成为蒙古的下一个目标——第三代蒙古大汗贵由曾经在国书里要求罗马教皇降服,但蒙古军从来没有制定过入侵意大利的计划。事实上,在充满制度自信的13世纪的黄金家族征服者眼里,“大蒙古国”与别国之间的关系只有两种:战争或者降服。
统治埃及的马穆鲁克(原意为“奴隶”)在蒙古人的威胁面前选择了抵抗,竟斩杀蒙古使者及其随从3人。最高统治者库土斯素丹下令征召全国军队,逃役者处以笞刑。为了筹措军饷,库土斯命令征收所得税和人丁税。1260 年7月16日,库土斯亲率倾国之兵(大约3万人)离开埃及,开赴叙利亚,最终于9月3日在距约旦河左岸的贝桑西北15公里处艾因贾鲁特与怯的不花率领的蒙古军(可能只有1万人)相遇。即使这只是一支蒙古军偏师,即使马穆鲁克军队可能在人数上占有很大优势,战役仍然十分激烈,直到库土斯亲自上阵,高呼“愿安拉佑其臣仆战胜鞑靼人”,马穆鲁克人才艰难获胜,俘杀怯的不花并重夺直到幼发拉底河的叙利亚地区。但马穆鲁克的统治集团注定只能同患难,无法共富贵。1260年10月24日,利欲熏心的大将拜伯尔斯由于没有获得阿勒颇作为封地,居然在叙利亚回兵埃及的路上,手起刀落,把库土斯的头给砍了,并继任了素丹的王位。
马穆鲁克骑兵冲锋
这场战役的经过仅此而已。蒙古人虽遭失败,但主力尚存,就像怯的不花自己说的那样,“不应当让汗王过分伤心于一支蒙古军队的丧失。他可以设想到这只是在一年内他的兵士的妻子没有怀孕,他的马场内没有生驹……”短短两个月后,1260年11月底,一支蒙古军队就又重新进入叙利亚,再次抢掠了阿勒颇。可见旭烈兀并没有放弃夺取“肥沃新月地带”的企图,而艾因贾鲁特战役的“伟大历史意义”,如《全球通史》里所说的“挽救了伊斯兰教世界,标志着蒙古帝国衰亡的开端”,也显得颇有些言过其实了。
疲于内战的“黄金家族”
实际上,伊利汗国的主要目标是叙利亚而不是埃及。因为伊利汗国的蒙古人经由臣属的安纳托利亚和小亚美尼亚的“间接”商路远远不够。为鼓励贸易尤其是从地中海贸易中分享更多的商业利益,伊利汗国必须控制叙利亚,掌握地中海东部沿海地区与西方世界展开直接贸易的出海口。
伊利汗国(旧译伊儿汗国)版图
但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旭烈兀(和他的伊利汗国后继者们)却无法把这一企图付诸实施。原因在于,旭烈兀与“黄金家族”在钦察汗国(即金帐汗国)与察合台汗国的亲戚们发生了分裂。伊利汗国占据的外高加索地区(里海和黑海之间的陆路地区)是金帐汗国唯一一条通向南方地中海、黑海地区的通道。因此,金帐汗国大汗别儿哥公然向旭烈兀索要阿塞拜疆的土地,旭烈兀对他的这位堂兄当年为蒙哥大汗效力时经常派遣急使向自己发号施令本来已经很不满,如今干脆撕破脸皮“虽说他是兄长,但他即毫不谦逊,而对我威胁强迫,那我就再也不尊重他了”,干脆将自己的汗国首都定在了阿塞拜疆地区的大不里士(今属伊朗)。于是,黄金家族第三代之间的亲情在利益面前已经荡然无存,1262年起,旭烈兀与别儿哥为争夺阿塞拜疆的地盘兵戎相见,结果旭烈兀先胜后败,不久在郁闷中去世(1265年)。
蒙古各汗国
“黄金家族”之间的仇恨仍在延续。别儿哥趁旭烈兀之子登基未久,以30万骑兵南下,结果在一条河边被伊尔汗国的军队阻止,两军隔河相互射箭,相持了14天。最后别儿哥病死道中,大军于是护送他的灵枢回国。到了1280年,新任金帐汗脱脱蒙哥再次入侵伊利汗国,结果被“杀死了军队的一个统将和许多士兵”,脱脱蒙哥也因战败而心痛至极,最后一命呜呼。”十年之后,金帐汗忙哥帖木儿又率一万多人入侵伊利汗国边境,又被杀死三百人,俘虏若干……就这样,已然形成血海深仇的两个蒙古国家在外高加索地区两败俱伤的战事竟断断续续持续了一个世纪之久。
不唯如此。1270年,觊觎伊利汗国土地的察合台汗八刺也进兵伊利汗国,虽被伊利汗国打得落花流水,仅带着五千残兵逃回;但伊利汗国与察合台汗国之间从此也变得兵连祸结。1272年伊利汗派军侵入察合台汗国、次年更攻入察哈台汗国的首府,纵兵一周,“居民之未能逃走者多被屠杀,伊利汗国的军队带回波斯的俘虏达五万人之多。”但伊利汗国的东部边境也不断遭受来自河中的察合台军队劫掠,人畜财物损失无算,譬如1295年察合台汗国军队五万就在伊利汗国抄掠达2个月之久,“将20万妇女,儿童掳走充作奴隶”。甚至晚至1314年,察合台汗也先不花为了在与元军交战失利后避免“我们的地盘和兀鲁思(指国家)就会变得比瞎子的视界和蚁穴更为狭窄”,居然“向西方及呼罗珊之地掠夺”,入侵伊利汗国以弥补失地。虽然比起钦察汗国的入侵这些战事尚未构成对伊利汗国的严重威胁,但也已经足够使得大不里士的统治者们焦头烂额不暇他顾。
幸运的马穆鲁克
正是在蒙古人热衷自相残杀的时候,马穆鲁克人完成了政权的整合。这是一个由一批外来的突厥奴隶在埃及建立起来的军事寡头政权。“作为奴隶出身的新兴统治者拜伯尔斯急切需要获得合法地位,唯一的途径就是哈里发的册封。1261 年,拜伯尔斯把逃亡到大马士革的前阿拔斯王朝末代哈里发的叔父请到开罗,并在市中心的大清真寺使他在盛大和隆重的仪式上就任哈里发,称穆斯坦绥尔,并迅速地诏告伊斯兰世界。作为政治利益回报,“新任哈里发在同一清真寺为拜伯尔斯穿上阿拔斯王朝的黑色长袍,被册封为全世界的素丹”。于是,马穆鲁克王朝成了合法的穆斯林王朝,开罗也成了阿拉伯帝国的中心。
等到伊利汗国在与蒙古国家的内战间隙中终于腾出手来进军叙利亚时,他们需要面对的已经是一个通过战胜地中海东岸的一系列十字军国家而变得更为强大的马穆鲁克王朝。1277年,马穆鲁克军队甚至敢于主动进攻今天土耳其境内的蒙古驻军,当地的“蒙古军统帅阵亡,(1.4万)蒙古军大多被击毙”。1281 年,5 万伊利汗国的蒙古军,在3万亚美尼亚人、格鲁吉亚人等基督教盟军协助下浩浩荡荡进军叙利亚。这年9月,马穆鲁克素丹亲率8万军队与蒙古军展开会战,初战双方互有胜负,直到素丹亲临战场指挥并遣将诈降,蒙古军统帅遭突袭,坠马而逃,蒙古军大乱。马穆鲁克人乘机发起总攻,以优势兵力全线击溃敌军,收复阿勒颇,再一次将蒙古人逐出叙利亚。
即使在伊利汗国最为兴盛的合赞汗(1295-1304年在位)时期,马穆鲁克人仍旧是蒙古人难以征服的劲敌:马穆鲁克的骑兵精于骑射,刀法也极其出色,可以在策马飞奔时挥刀劈中悬挂在空中的一枚沙果。1299年,合赞汗进行全国动员,“十人中检军五人,每人应有马五匹,军装全副……以驼五千运输军粮”,集结了九万骑兵入侵叙利亚,第一次击败马穆鲁克军队并重夺大马士革。但当第二年2月合赞汗返回大不里士后,征服地相继叛归马穆鲁克,4月份的时候,大马士革城的公共祈祷中又恢复了马穆鲁克素丹的名字,蒙古人在叙利亚所统治的时间还不足百天。
伊利汗的宫廷
合赞汗遂于1300年又命统帅忽都鲁沙进军叙利亚,由于天气严寒,不利作战,双方便鸣金收兵。不久,合赞汗提出议和,条件是要求马穆鲁克称臣,这一提议遭到了马穆鲁克的拒绝。合赞汗只能于1303年三征叙利亚。作为先锋的5万蒙古军与马穆鲁克军队于4月20日在大马士革附近的苏法尔草原激战,初战蒙古军告捷,但终因蒙古军缺水乏食,全军溃败,死伤不计其数。埃及军奋勇追击,俘虏蒙古士兵1万余人,缴获战马2万匹,给蒙古军以毁灭性打击。11月,合赞汗只能撤军回波斯。
合赞汗时期的钱币
苏法尔草原的惨败重创了伊利汗国的军事力量。从此之后,在波斯的蒙古人再也力继续对外扩张。1312 年,一支小规模的蒙古军尝试攻掠叙利亚,结果无功而返。这也是蒙古军最后一次越过幼发拉底河。这时的“埃及、叙利亚和希贾兹素丹国(指马穆鲁克),成为了伊斯兰世界的支柱和穆斯林的宗教堡垒”。而此时,距离艾因贾鲁特战役,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之久。(文/郭晔旻)
中华儿女报效祖国为国争光的故事
雷锋,原名雷正兴,1940年出生在湖南省望城县一个贫苦农家。
1949年8月,湖南解放时,小雷锋便找到路过的解放军连长要求当兵。连长没同意,但把一支钢笔送给他。1950年,雷锋当了儿童团长,积极参加土改。同年夏,乡政府保送他免费读书,后来加入少先队。1956年夏天,他小学毕业后在乡政府当了通信员,不久调到望城县委当公务员,被评为机关模范工作者,并于1957年加入共青团。1958年春,雷锋到团山湖农场,只用了一周的时间就学会了开拖拉机。同年9月,雷锋响应支援鞍钢的号召,到鞍山做了一名推土机手。翌年8月,他又来到条件艰苦的弓长岭焦化厂参加基础建设,曾带领伙伴们冒雨奋战保住了7200袋水泥免受损失,当时的《辽阳日报》报道了这一事迹。在鞍山和焦化厂工作期间,他曾3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5次被评为标兵,18次被评为红旗手,并荣获“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的光荣称号。
关天培
关天培(1781~1841.2.26),鸦片战争中抗英名将。字仲因,号滋圃。江苏山阳(今淮安)人。1803年(清嘉庆八年)中武秀才,授把总。后累升至参将。1826年(清道光六年),清政府初办漕粮海运,关天培押粮船千余艘平安至天津,旋升副将。次年,擢总兵。1832年春,署理江南提督。1834年调任广东水师提督。赴任后,踏勘地理形势,将虎门口的沙角、大角炮台改为信炮台;在上横档岛一线,重建南山炮台(改名威远),改建横档、镇远炮台,增建永安、巩固炮台,控制东西水道;在虎门底,改建大虎山炮台。另铸6000斤以上大炮40门,安置各炮台。同时抓紧训练,制定春、秋操章程。1838年,在镇远、威远炮台间增建靖远炮台,首次安设西洋铜炮,并在横档东侧水道架设排链两道。1839年,钦差大臣林则徐到粤禁烟,协助缉拿烟贩,收缴鸦片,并指挥水师多次与英舰船交火。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钦差大臣琦善至广东,一意主和,懈于防务。1841年1月7日,英方发动虎门之战,企图以武力迫使琦善屈服,出动舰船10余艘,攻占沙角、大角炮台。2月26日,英军又以战舰10艘、汽船3艘,配以登陆部队,猛攻横档岛一线6炮台。关天培于靖远炮台督军顽强抵抗,并亲燃大炮对敌轰击,负伤力战殉国。其办理广东海防的奏折公牍,辑为《筹海村集》.
黄继光(1930-1952)四川中江人,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52年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2年10月20日在朝鲜江原道金化郡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所在的营奉命夺取某高地,当连续攻下敌人数处阵地后,被敌人一个集团火力点所困。黄继光挺身而出,要求担负爆破任务,勇敢地冲向敌人地堡。当他掷完手雷,打垮几个火力点后,发现还有一个火力点在顽抗,就忍着重伤巨痛,跌倒了爬起来,毅然直扑上去,以胸膛堵住敌人正在扫射的机枪射孔,保证部队完成攻克高地的任务,全歼敌人两个营,自己壮烈牺牲。根据黄继光生前的申请,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党员。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他追记特等功,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英雄"称号,并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及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反映中华儿女报效祖国,为国争光的资料
文天祥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一字履善,号文山,南宋庐陵(今吉安)人。
南宋末年,朝廷偏安江南,国势弱小,北方蒙古族于1271年结束了内部争夺皇位的自相残杀局面,建立了元朝,接着把侵略矛头直指南宋。1273年,丞相伯颜统20万大军攻下襄、樊,以此为突破口,顺江而下,两年不到,便后临南宋首都临安的近郊。蒙古兵所过之处,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农田荒废,百业凋敝,这是一场空前残暴的野蛮的侵略战争,南宋面临着亡国灭种的严重威胁,文天祥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出现的抗击侵略的伟大民族英雄。
南宋朝廷长期为投降派所把持。还在1259年,宰相贾似道便以称臣、割江北地区和岁纳银绢各20万两匹为条件,暗中屈膝求和。伯颜却意在灭宋,并不停止南侵。1275年,将贾似道十三万大军消灭,朝廷便再无可用之兵。此时宋恭帝在位,年仅四岁,太皇太后谢氏临朝听政,不得不发出“哀痛诏”,号召天下四方迅速举兵“勤王”。文天祥当时正担任赣州知府,他“捧诏涕泣”,并立即行动,在两三个月内便组织了第一支“勤王”队伍近万人,几经周折,赶到了临安。而在成千上万大小地方官中,带兵勤王的只不过他和张世杰三人而已,这个政权腐朽到什么程度,可见一斑。1276年正月十八日,伯颜兵临皋亭山,左相留梦炎早已投降叛变。其他大臣或已投降。伯颜虽愿受降,却要右相陈宜中去元营洽谈,陈哪有这个勇气?当天晚上便逃之夭夭。谢太后唯珂派人只剩下一个文天祥。他毅然临危受命,但不是去投降,他考虑是“战、守、迁皆不及施”,“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他甚至借此机会观察一下敌营的虚实以谋“救国之策”。但是他没有想到,正当他指斥伯颜扣押不能返回宋营,他的义兵则在同时被投降派命令解散。敌人的凶残不曾使文天祥受困,昏庸的朝廷和无耻的投降派却使他遭到了第一次严重的挫折。
1276年二月初九日,文天祥被押送去大都(今北京),行至京口(今镇江),在义士的帮助下,逃脱了虎口,据他在《指南录后序》所记,至少有十六次幸免于死,经过千辛万苦,于四月初八日逃到了温州,此时他听说度宗的两个儿子(即恭帝的两个兄弟)已逃到福州,于是立即上表劝进。不久,被诏至福州,任右丞相兼枢密院事,后又命为同都督。七月,文天祥便在南剑州(今福建南平)打起帅旗,号召四方英雄豪杰,各各起兵,民复失地。1277年三月,文天祥统兵进军江西,收复南部数十州县,同时围困赣州,湖南、湖北皆起而响应,震撼了江南,鼓舞了人民的反侵略意志,使元统治者大为惊慌。元忙调40万大军来解赣州之围,另派兵五万追 击文天祥。文部不过五千余人,这年八月,空坑一战,遂致大败,部将数人牺牲,文妻及子女皆被俘,赵时尝在紧急中假扮文天祥,吸引了元军,文才得乘间逃脱。赵随即被杀。这是文天祥在一年多时间内所遭到的第二次重大挫折。
但是文天祥并没有灰心丧气,他下定决心抗元到底。1278年11月,他收拾残军,加以扩充,移兵广东潮阳,不幸于十二月二十日兵败五坡岭,文天祥自度难以逃出重围,当即吞服随带的冰片,以求一死,免遭污辱,但他并未死,而在昏迷中被俘了。这是他遭遇的最后一次严重的挫折。从此以后,文天祥便再也不能统领义军在战场上与元军拼杀。
文天祥被俘后,打定主意,只求义死而不求苟生。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还在伯颜将他扣押北营时,他便明白地告诉对手:“宋状元……所欠一死报国耳,宋存与存,宋亡与亡,刀锯在前,鼎镬在后,非所惧也,何怖我?“1279年十月,元平章阿合马来文天祥囚所劝降,文天祥长揖就坐,不把他放在眼里,阿合马却要他下跪,文天祥说:”南朝宰相见北朝宰相,何跪?“阿合马以胜利者自居,傲慢地说:“你何以至此?”文天祥嘲讽地说,南朝若早用我为相,你去不了南方,我也不会到你这里来,你有什么可神气的阿合马用威胁口气对左右说:“此人生死尚由我。”文天祥正义凛然道:“亡国之人,要杀便杀,道甚由不由你。”阿合马自讨没趣,灰溜溜地走了。同年年底,元丞相孛罗审问文天祥。孛罗一来就摆威风,要文跪下,遭到文拒绝,左右便用武力强使文天祥作跪拜状,文凛然说道:“天下事,有兴有废,自古帝王以及将相,灭亡诛戮,何代无之?天祥今日……至于此,幸早施行。”临刑前夕,皇帝忽必烈亲自出马劝降,以宰相之职作为诱饵,妄图使文天祥投降,但遭文天祥严厉拒绝。忽必烈只好问他,那你究竟要什么呢?文天祥回答说:“愿以一死足矣!”文天祥这种以身殉国,视死如归的的伟大精神使得敌人束手无策,一筹莫展。这实际上等于宣布了反侵略战争的胜利,是正义的胜利和他自己所赞颂的“正气”的胜利。也等于宣布侵略者的失败,是一切投降派和卖国贼的失败。
在国家民族危亡紧急时刻,文天祥无时无刻不把国家民族利益看作最高的利益,对投降派和奸佞之徒从不留情。1259年,元军渡江围鄂州,皇帝宠幸的内侍董宋臣怂勇宋帝迁都,文天祥勇敢地上疏,乞斩董宋臣。1275年,朝廷追封投降元军大将吕文德为和义郡王,又提拔他的侄子吕师孟为后部尚书,投降气氛一时弥漫京城,文天祥又上书乞斩吕师孟,以稳军心。文天祥被俘后,留梦炎一班降贼都曾硬着头皮来劝降,文一律唾骂之置,就连先已投敌的宋恭帝前来劝降时,也被置之不理。文天祥明确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他并不对帝王愚忠,而只无条件地忠于国家和民族。
1283年1月9日,文天祥在大都柴市口英勇就义。他死后留下了大量诗文,其中如《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狱中所作的《正气歌》以及死后从其衣带中 发现的“衣带诏”(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都已成为光照日月、气壮山河的绝唱,成为民族精神财富的宝贵部分。文天祥也因此成为永垂不朽的民族英雄。
关天培,鸦片战争中抗英名将。字仲因,号滋圃。江苏山阳(今淮安)人。1803年(清嘉庆八年)中武秀才,授把总。后累升至参将。1826年(清道光六年),清政府初办漕粮海运,关天培押粮船千余艘平安至天津,旋升副将。次年,擢总兵。1832年春,署理江南提督。1834年调任广东水师提督。1838年,在镇远、威远炮台间增建靖远炮台,首次安设西洋铜炮,并在横档东侧水道架设排链两道。1839年,钦差大臣林则徐到粤禁烟,协助缉拿烟贩,收缴鸦片,并指挥水师多次与英舰船交火
邓世昌
邓世昌:“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
邓世昌(1849-1894) 原名永昌,字正卿。广东番禺人。1867入马尾船政后学堂驾驶班第一期学习,187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并被船政大臣沈葆璋奖以五品军功任命为“琛航”运船帮带。次年任“海东云”炮舰管带,时值日本派兵侵犯台湾,他奉命巡守澎湖、基隆,获升千总。后调任“振威”炮舰管带,代理“扬武”快船管驾,获荐保守备,加都司衔。
1880年李鸿章为建设北洋水师而搜集人才,因邓世昌“熟悉管驾事宜,为水师中不易得之才”而将其调至北洋属下,先后担任“飞霆”、“镇南”蚊炮船管带。同年冬天北洋在英国定购的“扬威”、“超勇”两艘巡洋舰完工,丁汝昌水师官兵200余人赴英国接舰,邓世昌随往。1881年11月安然抵达大沽口,这是中国海军首次完成北大西洋——地中海——苏伊士运河——印度洋——西太平洋航线,大大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影响,邓世昌因驾舰有功被清廷授予“勃勇巴图鲁”勇名,并被任命为“扬威”舰管带。
1887年春,邓世昌率队赴英国接收清政府向英、德订造的“致远”、“靖远”、“经远”、“来远”四艘巡洋舰,是年底回国。归途中,邓世昌沿徒安排舰队操演练习。因接舰有功,升副将,获加总兵衔,任“致远”舰管带。1888年,邓世昌以总兵记名简放,并加提督衔。是年10月,北洋海军正式组建成军,邓世昌升至中军中营副将,1891年,李鸿章检阅北洋海军,邓世昌因训练有功,获“葛尔萨巴图鲁”勇名
雷锋,原名雷正兴,1940年出生在湖南省望城县一个贫苦农家。
1949年8月,湖南解放时,小雷锋便找到路过的解放军连长要求当兵。连长没同意,但把一支钢笔送给他。1950年,雷锋当了儿童团长,积极参加土改。同年夏,乡政府保送他免费读书,后来加入少先队。1956年夏天,他小学毕业后在乡政府当了通信员,不久调到望城县委当公务员,被评为机关模范工作者,并于1957年加入共青团。1958年春,雷锋到团山湖农场,只用了一周的时间就学会了开拖拉机。同年9月,雷锋响应支援鞍钢的号召,到鞍山做了一名推土机手。翌年8月,他又来到条件艰苦的弓长岭焦化厂参加基础建设,曾带领伙伴们冒雨奋战保住了7200袋水泥免受损失,当时的《辽阳日报》报道了这一事迹。在鞍山和焦化厂工作期间,他曾3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5次被评为标兵,18次被评为红旗手,并荣获“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的光荣称号。
雷锋,原名雷正兴,1940年出生在湖南省望城县一个贫苦农家。
1949年8月,湖南解放时,小雷锋便找到路过的解放军连长要求当兵。连长没同意,但把一支钢笔送给他。1950年,雷锋当了儿童团长,积极参加土改。同年夏,乡政府保送他免费读书,后来加入少先队。1956年夏天,他小学毕业后在乡政府当了通信员,不久调到望城县委当公务员,被评为机关模范工作者,并于1957年加入共青团。1958年春,雷锋到团山湖农场,只用了一周的时间就学会了开拖拉机。同年9月,雷锋响应支援鞍钢的号召,到鞍山做了一名推土机手。翌年8月,他又来到条件艰苦的弓长岭焦化厂参加基础建设,曾带领伙伴们冒雨奋战保住了7200袋水泥免受损失,当时的《辽阳日报》报道了这一事迹。在鞍山和焦化厂工作期间,他曾3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5次被评为标兵,18次被评为红旗手,并荣获“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的光荣称号。
雷锋,原名雷正兴,1940年出生在湖南省望城县一个贫苦农家。
1949年8月,湖南解放时,小雷锋便找到路过的解放军连长要求当兵。连长没同意,但把一支钢笔送给他。1950年,雷锋当了儿童团长,积极参加土改。同年夏,乡政府保送他免费读书,后来加入少先队。1956年夏天,他小学毕业后在乡政府当了通信员,不久调到望城县委当公务员,被评为机关模范工作者,并于1957年加入共青团。1958年春,雷锋到团山湖农场,只用了一周的时间就学会了开拖拉机。同年9月,雷锋响应支援鞍钢的号召,到鞍山做了一名推土机手。翌年8月,他又来到条件艰苦的弓长岭焦化厂参加基础建设,曾带领伙伴们冒雨奋战保住了7200袋水泥免受损失,当时的《辽阳日报》报道了这一事迹。在鞍山和焦化厂工作期间,他曾3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5次被评为标兵,18次被评为红旗手,并荣获“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的光荣称号。
雷锋,原名雷正兴,1940年出生在湖南省望城县一个贫苦农家。
1949年8月,湖南解放时,小雷锋便找到路过的解放军连长要求当兵。连长没同意,但把一支钢笔送给他。1950年,雷锋当了儿童团长,积极参加土改。同年夏,乡政府保送他免费读书,后来加入少先队。1956年夏天,他小学毕业后在乡政府当了通信员,不久调到望城县委当公务员,被评为机关模范工作者,并于1957年加入共青团。1958年春,雷锋到团山湖农场,只用了一周的时间就学会了开拖拉机。同年9月,雷锋响应支援鞍钢的号召,到鞍山做了一名推土机手。翌年8月,他又来到条件艰苦的弓长岭焦化厂参加基础建设,曾带领伙伴们冒雨奋战保住了7200袋水泥免受损失,当时的《辽阳日报》报道了这一事迹。在鞍山和焦化厂工作期间,他曾3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5次被评为标兵,18次被评为红旗手,并荣获“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的光荣称号。
雷锋,原名雷正兴,1940年出生在湖南省望城县一个贫苦农家。
1949年8月,湖南解放时,小雷锋便找到路过的解放军连长要求当兵。连长没同意,但把一支钢笔送给他。1950年,雷锋当了儿童团长,积极参加土改。同年夏,乡政府保送他免费读书,后来加入少先队。1956年夏天,他小学毕业后在乡政府当了通信员,不久调到望城县委当公务员,被评为机关模范工作者,并于1957年加入共青团。1958年春,雷锋到团山湖农场,只用了一周的时间就学会了开拖拉机。同年9月,雷锋响应支援鞍钢的号召,到鞍山做了一名推土机手。翌年8月,他又来到条件艰苦的弓长岭焦化厂参加基础建设,曾带领伙伴们冒雨奋战保住了7200袋水泥免受损失,当时的《辽阳日报》报道了这一事迹。在鞍山和焦化厂工作期间,他曾3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5次被评为标兵,18次被评为红旗手,并荣获“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的光荣称号。
詹天佑,字眷诚,江西婺源人。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出生在一个普通茶商家庭。儿时的詹天佑对机器十分感兴趣,常和邻里孩子一起,用泥土仿做各种机器模型。有时,他还偷偷地把家里的自鸣钟拆开,摆弄和捉摸里面的构件,提出一些连大人也无法解答的问题。1872年,年仅十二岁的詹天佑到香港报考清政府筹办的“幼童出洋预习班”。考取后,父亲在一张写明“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的出洋证明书上画了押。从此,他辞别父母,怀着学习西方“技艺”的理想,来到美国就读。
詹天佑(1861-1919),江西婆源人。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铁路工程专家。他自幼酷爱学习。1872年,12岁的詹天佑考取了第一批幼童赴美留学班。在美国中学读书的时候,他发愤学习自然科学。1878年,17岁的詹天佑考入了美国耶鲁大学,学习土木工程和铁路专业,毕业成绩优异。1881年回国。1888年在当时的中国铁路公司任工程师。在他开始任职的八十天里,就完成了塘沽到天津的铁路铺轨任务。后来又建成了滦河大桥。1894年英国工程研究会正式接纳詹天佑为会员。1905年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修建京张铁路的总工程师。
詹天佑,字眷诚,江西婺源人。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出生在一个普通茶商家庭。儿时的詹天佑对机器十分感兴趣,常和邻里孩子一起,用泥土仿做各种机器模型。有时,他还偷偷地把家里的自鸣钟拆开,摆弄和捉摸里面的构件,提出一些连大人也无法解答的问题。1872年,年仅十二岁的詹天佑到香港报考清政府筹办的“幼童出洋预习班”。考取后,父亲在一张写明“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的出洋证明书上画了押。从此,他辞别父母,怀着学习西方“技艺”的理想,来到美国就读。
詹天佑(1861-1919),江西婆源人。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铁路工程专家。他自幼酷爱学习。1872年,12岁的詹天佑考取了第一批幼童赴美留学班。在美国中学读书的时候,他发愤学习自然科学。1878年,17岁的詹天佑考入了美国耶鲁大学,学习土木工程和铁路专业,毕业成绩优异。1881年回国。1888年在当时的中国铁路公司任工程师。在他开始任职的八十天里,就完成了塘沽到天津的铁路铺轨任务。后来又建成了滦河大桥。1894年英国工程研究会正式接纳詹天佑为会员。1905年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修建京张铁路的总工程师。
詹天佑,字眷诚,江西婺源人。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出生在一个普通茶商家庭。儿时的詹天佑对机器十分感兴趣,常和邻里孩子一起,用泥土仿做各种机器模型。有时,他还偷偷地把家里的自鸣钟拆开,摆弄和捉摸里面的构件,提出一些连大人也无法解答的问题。1872年,年仅十二岁的詹天佑到香港报考清政府筹办的“幼童出洋预习班”。考取后,父亲在一张写明“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的出洋证明书上画了押。从此,他辞别父母,怀着学习西方“技艺”的理想,来到美国就读。
詹天佑(1861-1919),江西婆源人。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铁路工程专家。他自幼酷爱学习。1872年,12岁的詹天佑考取了第一批幼童赴美留学班。在美国中学读书的时候,他发愤学习自然科学。1878年,17岁的詹天佑考入了美国耶鲁大学,学习土木工程和铁路专业,毕业成绩优异。1881年回国。1888年在当时的中国铁路公司任工程师。在他开始任职的八十天里,就完成了塘沽到天津的铁路铺轨任务。后来又建成了滦河大桥。1894年英国工程研究会正式接纳詹天佑为会员。1905年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修建京张铁路的总工程师。
董存瑞
永远的丰碑
董存瑞:舍身炸碉堡
生辰:1929年10月15日
祭日:1948年5月25 日
在河北省隆化县北郊,长眠着模范***员、全国著名战斗英雄董存瑞的英灵。在苍松翠柏中,矗立着一座雄伟的纪念碑,碑上铭刻着朱德总司令的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
董存瑞,1929年生,河北省怀来县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当过儿童团长,13岁时,曾机智地掩护区委书记躲过侵华日军的追捕,被誉为“抗日小英雄”。1945年7月参加八路军。后任某部六班班长。1947年3月加入中国***。他军事技术过硬,作战机智勇敢,在一次战斗中只身俘敌10余人。先后立大功3次、小功4次,获3枚“勇敢奖章”、1枚“毛泽东奖章”。他所领导的班获“董存瑞练兵模范班”称号。
1948年5月25日,我军攻打隆化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国民党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他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胜利完成了规定的任务。连队随即发起冲锋,突然遭敌一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员,请准许我去!”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中左腿负伤,顽强坚持冲至桥下。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危急关头,他毅然决然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碉堡被炸毁,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年仅19岁。
关天培
关天培(1781~1841.2.26),鸦片战争中抗英名将。字仲因,号滋圃。江苏山阳(今淮安)人。1803年(清嘉庆八年)中武秀才,授把总。后累升至参将。1826年(清道光六年),清政府初办漕粮海运,关天培押粮船千余艘平安至天津,旋升副将。次年,擢总兵。1832年春,署理江南提督。1834年调任广东水师提督。赴任后,踏勘地理形势,将虎门口的沙角、大角炮台改为信炮台;在上横档岛一线,重建南山炮台(改名威远),改建横档、镇远炮台,增建永安、巩固炮台,控制东西水道;在虎门底,改建大虎山炮台。